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首页 > 旅游 > 正文
重游三坊七巷

2022年2月21日,与华文媒体的朋友们来到福州的“三坊七巷”参观,这是我第三次来福州,也是第二次探访“三坊七巷”(第一次为2016年),算是“故地重游”。

走在湿漉漉的石板地上,目光快速搜索曾经的足迹,寻找记忆中熟悉的场景,兴致不减当年。

到福州来,“三坊七巷”是必打卡之地。

我们来的那天正下着小雨。

事实上,在福建的几天中,淅淅沥沥的雨水一直陪伴着我们。

雨中的三坊七巷

按照景区的等级划分,三坊七巷属于5A级,为最高等级。

可我总是顽固地认为,这个“5A”是属于自然风光的,对于三坊七巷这样一个承载着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的建筑群,是很难用等级来划分其价值的。

关于三坊七巷的介绍网上铺天盖地,但我还是想简单抄录一下——

三坊七巷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

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座,以沈葆桢、林觉民、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要的文字中包含有众多的信息——

“自晋、唐形成”的字样,让这里的历史一下子延伸到了千年前。

目光掠过平面图中的“黄巷”、“安民巷”,便于一瞥中遇见了写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

当年(公元879年),农民起义首领黄巢带领他的部下路经福州时,曾在某巷口张贴安民告示,叫百姓不必惊慌。

社会动乱中的这一举动,竟使惶惶不安的百姓得到些许安抚,于是乎,这一巷口便被称为了--安民巷。

而“黄巷”的由来则是因为这里居住的是在西晋末年“衣冠南渡”而来的黄姓士族。

黄巢来到黄巷时,住在这里的黄璞仅为一介书生(后为进士),远不是什么大儒。

尽管如此,黄巢还是下令不要对其进行干扰,绕过其家:“此儒者也,灭炬弗焚”。

是因为同为“黄姓”?还是因为尊重“知识分子”?黄巢当时的想法,今人只能揣摩了。

不管怎样,黄巢此举留下了好名声,而黄璞也随之名声大噪!

可惜的是我们时间有限,越过了黄巷和安民巷,直接参观“严复故居”。

从安民巷到严复故居,不过几条街道的长度;从黄巢到严复,却隔了千年的时光。

说三坊七巷古建筑群是一部凝固的历史,绝非妄言。

严复故居位于郎官巷20号。

郎官巷的由来也很有讲头--

宋朝时这里居住着一个叫刘涛的人,他的子孙皆为郎中,故而这条巷子就被称为郎官巷了。

在古代,郎中属员外级,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为高级官员。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首次由政府派赴欧洲的留学生,严复被称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

1877年,23岁的严复留学英国,回国后先是进入福州的马尾船政学堂任教,后由李鸿章奏调来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震惊国人,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而严复许多的同窗——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等,亦全部命丧大海!

这样的结局、这样的打击对严复来说是致命的。

于是,严复开始了深思,要“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

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在中国大地引起巨大反响,影响深远。

《天演论》之后,他又翻译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法意》、英国学者甄克思的《名学浅说》等八部著作。

在严复之前,还没有人系统地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代表作介绍给中国的知识分子,严复也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名人!

目前,“严复故居”主要以严复生平主题事迹展示为主。

展厅中的文字图片,生动详实地为我们复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严复。

透过这些文字图片,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严复们为国分忧的赤子之心!

要想在参观中有所收获,还需认真听讲解。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来到严复故居参观。

这次在福州的行程,我们基本上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路线来参观学习的。

水榭戏台

从郎中巷出来,进入衣锦坊,信步来到清布政使兼按察使孙翼谋故居。

这里是福州目前留存的唯一拥有水榭戏台的古厝。

闽南的方言中,“厝”为房子的意思。

水榭戏台,顾名思义,就是建在水池上的戏台。

此古厝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多次重建。

在清光绪年间为孙翼谋购得,并加以扩建,自西向东三座建筑分为主座大院、别院、花厅园林,占地面积2300多平方米。

庭院美景吸引着每一个参观者,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下美丽瞬间。

假山、树木、花草,装点了庭院,亦浓缩了大自然的风光。

宾客们在美景中品茶、聊天、赏戏听曲,一定过得十分惬意。

戏台旁的这一处小景,让我流连忘返,不舍离去。

那屋檐飞翘的小亭里,可曾留有主人凭栏的身影?

那盘旋而下的青石小路,可曾留下主人缓步轻行的足音?

纷繁的思绪肆意飞扬,将我带入遥远的岁月,那一刻,竟有些恍惚了!

台上水袖翻舞,台下凝眸注视。

30平米的空间里上演了多少人间悲欢?又有多少爱恨情仇在此演绎?

如今的戏台还在演着戏。

百年前的才子佳人不再是台上的主角,这里成为地方曲艺演出的常住场所,伬艺、闽剧等非物质文化的演出不断亮相。

古老的水榭戏台,换发出新的生机,带来全新的感受!

三坊七巷参观的最后一站,来到宫巷24号福州城市会客厅。

“榕之杰”展厅正中悬挂着林则徐的画像,原来,这里曾是林则徐的次子林聪彝的故居!

啊,终于见到了林则徐!

我一直以为,来三坊七巷怎么也应该去探访林则徐的故居,他是中国近代史标签式的人物。

而提起林则徐,中国近代史的画卷就会在眼前徐徐展开——

当然,中国近代史是大的话题,凡是上过学的国人都会知晓一二,在此没必要赘述。

关于林聪彝,我知道得很少,但却对林沈(沈葆桢)两家的关系很感兴趣。

沈葆桢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母亲林慧芳是林则徐的六妹,更巧的是,林则徐又把自己的次女林普晴许配给了沈葆桢。

所以,林聪彝是沈葆桢的小舅子。

他们都住在三坊七巷——

姑子舅女,这可是典型的近亲结婚,今人绝对不会这么做。

可古人没这忌讳,古人讲究“亲上加亲”,想必沈葆桢一定聪慧过人,方才入了林则徐的法眼。

而提到沈葆桢,一连串与之相关的词汇便自然涌现——江西巡抚、福州船政大臣,建造了当时算得上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新型造船厂,培养出一大批中国海军、科技届顶梁柱的人才;

沈葆桢还曾渡海赴台,钦差办理台湾等处的海防……

由林聪彝到林则徐,再到沈葆桢,如此的“串联”都是因为今日的参观。

一幅幅的图片、一座座的古宅,它们都成为了我对历史联想载体,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

重访三坊七巷,仍像初次相遇,兴致不改,兴趣盎然。

我们在福州最后一天参观的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有当地媒体记者全程跟随,可我并不知晓。

与同伴谈及两次来三坊七巷的经历时,无意中被记者听到。

于是,便有了记者的现场采访。

让我谈谈对福州的印象、对三坊七巷的感受,这可难不倒我。

因为,我是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啊!

看到这样的图表,你会觉得震撼吗?其实,这里的名人远不止这些,正是他们,撑起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都说福州人是有“福”之人,福州是有“福”之地。

我以为,这“福”中,一定会有三坊七巷一席之地。

有如此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有如此规模的古建筑群落,福州人怎能不福星高照,成为有福之人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评论
已有0条评论
0/150
提交
热门评论
相关推荐

+1

-1

收藏

+1

-1

点赞0

评论0

今日要闻
换一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