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艺术素有天然的关联。冬奥会上的冰上舞蹈、雪上竞技,运动之美、力量之美和艺术之美点燃大众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情与关注。我们形成了怎样的中国特色艺术表达,如何用经典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强国”记者近日专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评审组专家委员、公共艺术委员会艺术总监吴为山。
巴赫为何青睐孔子雕塑《问道》
近年来,吴为山创作了很多与奥运相关的作品,从《跨越——火炬手》《滑雪者》到《微笑的顾拜旦》《深情看中国》等,都在国际上享有美誉。“我个人没有参加过奥运会,也不是运动员,但是对于奥运主题的体育艺术作品我一直在关注,也多次组织全世界的艺术家进行创作。”吴为山说,“我用创作系列作品等方式来参与了奥运会。”
早在2014年南京青奥会时,吴为山就曾组织很多国际艺术家进行主题性创作,这些作品经过多次评审后落户江苏南京,成为了南京青奥会的文化遗产。
“大型的雕塑《跨越——火炬手》就是在那个时候创作的。”吴为山说。2017年7月2日,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来京参观中国雕塑院,对吴为山创作的这件奥运主题作品颇为赞赏:“这件作品像彩虹一样,令人眼前一亮。它表现了运动员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强健身体里迸发出的力量与速度,体现了人类丰沛的情感。”
《跨越——火炬手》 吴为山2014年创作 中国美术馆供图
另一件作品《滑雪者》是吴为山二十多年前创作的作品,可以说对于运动、生命和美的关注,一直伴随着吴为山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而最早便是通过雕塑来表现运动的美。“通过雕塑作品表现奥林匹克精神是从我上大学之后开始的,那个时候教室里放着《掷铁饼者》等希腊雕塑的复制品,这些作品是当年艺术泰斗徐悲鸿从法国带回来的,这个对我产生的影响很深。之后我便开始学着对这些雕塑进行素描创作。”
《滑雪者》 吴为山1996年创作 中国美术馆供图
吴为山和奥运的缘分不止于此,2016年,吴为山应巴赫之邀开始创作雕塑作品《顾拜旦》,并在次年1月纪念顾拜旦逝世80周年之际正式落户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当时我的这个作品获得了他们的高度认可,巴赫还把这个雕塑特别取名为《微笑的顾拜旦》。”为什么是微笑呢?吴为山解释,“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体育本身就是倡导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力量,我做的《微笑的顾拜旦》,不仅表现了顾拜旦对于奥林匹克精神最美好的憧憬,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态度,就是我们要笑对人生、笑对未来。”
《微笑的顾拜旦》 吴为山2017年1月创作 中国美术馆供图
而另一个广为人知的雕塑《深情看中国》,是吴为山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创作的。这个雕塑所展现的是一个行走状态的正在拍照的人物形象,“边迈步边拍照”。谈到创作的灵感时,吴为山说:“中国一直在前进,那么罗格想要拍一个准确的中国,他觉得自己也需要迈步前进,需要边走边拍。”后来罗格在网上看到了吴为山所做的这幅雕塑,专程跑来了北京,在这个雕塑面前做了一模一样的动作,留了一张合影。
吴为山(右)、罗格(左)和罗格的雕塑 中国美术馆供图
除了罗格之外,吴为山和巴赫之间也有很深的交往。“巴赫两次到访中国美术馆,而我多次访问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每一次去他都会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升起中国国旗,我认为这是对中国的尊重。”
在巴赫的办公桌上,有两尊雕塑一直在被轮流摆放,一个是《微笑的顾拜旦》,一个是孔子的雕塑《问道——孔子问道老子》。这两个都是吴为山的作品,“之所以他把两尊雕塑轮流放在桌上,可见在巴赫心中,中华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是一致的。”吴为山说。
冬奥会折射艺术表达之新变
冬奥会是一个体育与艺术、运动与美相结合的最美好的盛会。作为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公共艺术委员会艺术总监,吴为山表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无论是它的会徽和场馆设计,还是体育图标和特许商品,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有中国传统的审美,同时把冰雪的概念融入到了里面,这就是最大的一个特征。”
吴为山介绍,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设计为例,它的正面有祥云纹样和冰雪纹样,祥云纹样正好传承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祥云”图样,而冰雪又是冬奥的元素,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奖牌的背后有24个点,是对星辰日月的表达,“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是星空灿烂的,也寓意着我们每一个运动员都将在这样的时空中取得佳绩,每一个都是明星”。
北京冬奥会金牌(正面) 视觉中国供图
相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吴为山认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艺术体系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逐步“全民化”。很多奥运冠军在退役之后也加入了创作的队列之中,本来应该是被创作的对象,如今他们主动赋诗作画,创作新一代的优秀体育作品。“体育在过去很少有这样的一种迹象,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转型。”
谈及如何用体育经典作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吴为山给出了三点建议。第一,作为艺术家首先要先去了解、体验奥运精神,要和运动员交朋友,这样才能创作出接地气、有温度的经典作品。第二,这些经典作品要多在国际上交流,多增加线上的展览,把国外优秀的体育题材作品引进中国展出,同时中国的经典体育作品也要“走出去”。第三,对以往表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代表性作品要加大宣传力度,让经典更加经典,让经典走进广大人民心中,让经典不仅成为它所创作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要在新时代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中国美术馆的“奥运实践”
中国美术馆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很强调艺术题材的广泛性,更离不开体育题材。吴为山介绍,中国美术馆藏有13万件美术作品,其中有很多是表现体育题材的,如表现女排精神的中国画作品《决战之前》,表现残疾运动员自强不息的雕塑作品《挑战》等。
中国美术馆在北京冬奥会、残奥会期间,策划、展出这些作品,同时组织全国优秀的美术家,创作关于奥运题材的美术作品,展现人文大同的体育精神。这里面不仅有表现奥林匹克竞技运动项目的作品,还有表现全民健身、全民运动以及表现民族题材的体育作品。“奥林匹克精神,它不仅仅体现在竞技运动项目当中,更体现在整个人类的运动当中,体现在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当中。”吴为山说。
此外,中国美术馆还通过举办如《迎冬奥:美在逐梦》的主题性展览,把数十年来表现体育题材的经典作品汇集展出,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全国很多美术馆纷纷举办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题材作品展,力求通过展览弘扬、传承奥运精神。”吴为山表示。
中国美术馆还组织了“为奥运冠军画像”的活动,邀请艺术家为包括第27届悉尼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王丽萍、第27届悉尼奥运会及第28届雅典奥运会羽毛球混双冠军高崚、第29届北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2公斤级冠军张湘祥在内的奥运冠军画像,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通过媒体宣传,表现中国运动员所体现的奥林匹克精神。
吴为山表示,在冬奥会之后,他将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双奥之城等主题进行创作。“未必只表现一个运动的题材,要以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双奥之城的特殊魅力,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和时代自信。”(“学习强国”冬奥会特派记者 裴嘉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