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班加罗尔,孩子们扮成老虎准备参加儿童节的表演活动
印度虎可谓既有世俗声望,也有宗教神性。印度总理莫迪发起的“印度制造”运动更是以狮虎合体型动物为徽章标记,借国兽和神明双重能量提振士气壮大国威,可谓煞费苦心。
姜景奎
印度虎,就是人们通常更为熟悉的孟加拉虎,与华南虎、东北虎等一样,有濒临灭绝的风险,属于重点保护动物之列。印度政府1972年开始实施“老虎工程”,同年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法,先后建成了十多个印度虎保护区。
印度是宗教大国,盛行偶像崇拜,动物也在崇拜之列,比如猴神哈奴曼、象神伽内什、鸟神迦楼罗、牛神南迪等,印度虎同样受到崇拜。
今天,老虎在印度仍居重要地位,其雄姿矫健,体态优美,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力量的象征和权威的标志,被当作国宝,印度教信众甚至奉它为神,附之以神性。因此,印度虎可谓既有世俗声望,也有宗教神性。印度总理莫迪发起的“印度制造”运动更是以狮虎合体型动物为徽章标记,借国兽和神明双重能量提振士气壮大国威,可谓煞费苦心。
印章上的证明
考古成果显示,在公元前2600~前1750年处于繁荣阶段的印度河文明时期,老虎出没于印度河全流域地区。在位于今天印度河中上游地区的哈拉帕遗址、位于中游地区的摩亨佐达罗遗址以及位于中下游地区的昌胡达罗遗址,都发现了雕刻有老虎形象的印章。
这些印章上的老虎栩栩如生,真实感很强,主题不一而足:哈拉帕遗址出土的一枚印章上雕刻有一人勇斗二虎的场景;昌胡达罗遗址出土的一枚印章上雕刻有一人跪求一虎的场景;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的雕刻有老虎图案的印章较多,主题也更丰富,有人与长有犄角的老虎打斗的图案,有人在树上恐惧发抖、老虎在树下安然蹲守的图案,有三只老虎缠斗在一起难解难分的图案,还有只见老虎头而无其他内容的图案。
这些以老虎为主题的印章告诉人们,在遥远的古代,印度河流域是老虎的重要生息繁衍地之一。在那里,老虎与人类共生共存,但也时有冲突:“一人斗二虎”和“人斗角虎”表现了人类不得已的勇敢;“树上树下”和“双膝跪拜”表现了人类无奈的软弱;“三虎缠斗”则表现了老虎世界同样存在弱肉强食。
摩亨佐达罗遗址出土的另一枚印章更值得注意,这是印度河文明印章中最为著名且最有代表性的一枚,笔者以“原始湿婆印章”名之。该印章右下角残缺,但主图相对完整,主题明确:主角原始湿婆呈三面以瑜伽状端坐中央,两腿盘曲,双手自然放于两膝处,双臂缀满臂环,正面口鼻眼等齐全,两侧面有口鼻眼侧影,戴有水牛角中间饰麦垛形头冠;雕像下方饰有小动物,似羊,另有靴状物与羊并排;雕像左右伴有四种动物,左上犀牛,左下水牛,右上大象,右下老虎,大象与老虎中间有一人;雕像上方刻有人、鱼及其他多种不可名符号。
这个雕像被认为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湿婆的原始形象。他是瑜伽行者,有“兽主”和“三面”之称。在围绕着他的主要动物中,老虎的图像尤为引人注目,呈前扑或前趴状,张口、伸舌、瞪目、竖耳,似在咆哮吼叫,又似在听训应对,鲜活生动,颇为灵动。这也表明,湿婆之所以成为兽主,其对老虎的驯服必不可少,因为老虎在当地不仅常见,而且威于百兽。
想来,如果这枚典型且有重大影响的印章上没有老虎,“印度虎”之名及其历史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质疑。
文献中的记载
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吠陀文献”中也有关于老虎的记载。
《梨俱吠陀》有颂诗描述,因陀罗在饮完大量苏摩酒后变成一只老虎,之后带领神兵天将与本土达萨魔军大战,最终赢得胜利。另有描述,“他在火堆前摊开一张象征王权的虎皮,并唱诵经咒”。前者表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很快就认识到了老虎的威力,以老虎比拟本部落的英雄因陀罗,一是肯定老虎的王者能量,二是颂扬因陀罗的英武气魄。后者则清晰阐明,老虎象征王权,与虎谋皮是武者,拥有虎皮是大王。
此外,在晚于《梨俱吠陀》的《阿达婆吠陀》中,老虎被誉为“野兽之王”,是“英武和勇气的象征”。
《阿达婆吠陀》由外来的雅利安婆罗门和本土的达罗毗荼巫师共同编订而成,记录的主要是达罗毗荼人的信仰及实践,同时加入了诸多雅利安因素。该文献是雅利安人到达恒河流域之后成型的,这说明,不仅印度河流域有老虎,恒河流域也有老虎,“印度虎”又称“孟加拉虎”,可见其名副其实。而“野兽之王”的明确表述使老虎的地位更加稳固,“孟加拉虎”比印度河流域的老虎更猛似乎成立。
神话里的象征
上述印度河流域出土的原始湿婆印章上的湿婆形象一直是湿婆的主要形象之一,后来这一形象发展为:湿婆瑜伽坐姿依旧,但坐于整一张虎皮之上,虎头前现,似为整个头颅;湿婆身上饰物也有变化,上身斜披虎皮,或左肩斜挎,或右肩斜挎,腰间围系虎皮。湿婆站姿或舞姿同样,上身斜披与腰间围系皆为虎皮。
印度教三大主神中,梵天和毗湿奴具外来雅利安人属性,湿婆具印度次大陆本土达罗毗荼人属性;此外,湿婆缘起于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河文明的名义至上者,由于雅利安人侵扰,他退至恒河流域,与恒河女神相识相恋,从此形影不离,老虎便成为他固有的一部分,先是随其左右,后围绕其身。
这表明,湿婆不仅勇武有力,是印度次大陆本土达罗毗荼人的保护神,有资格位列印度教三大主神;而且,湿婆是印度次大陆的本土王者,印度河文明遗址出土的兽主原始湿婆叙事令人信服,头载恒河女神身披老虎皮的后期湿婆叙事也令人信服。
公元6世纪之前,印度教不反对杀生,与活虎谋皮不成问题;6世纪之后,自然死亡动物的毛皮才可用。所以,湿婆身“穿”虎皮并坐于虎皮之上与当下印度教的不杀生原则并不相悖,反而体现了其动物野气、人类勇气及神明圣气。
杜尔迦女神是印度教三大教派之一萨克蒂教派的主神,她的主要坐骑是老虎或狮虎合体动物。同时,杜尔迦是湿婆正妻帕尔瓦蒂女神的变体之一,与湿婆并尊,被称为战斗女神。在印度教神话体系中,梵天、毗湿奴和湿婆是三大主神,分别主生(创造)、住(维持)和灭(毁灭),但皆为阳性神,有缺失,杜尔迦女神则是这一不圆满的补充。
根据印度教神话传说,杜尔迦女神的出现并非可有可无,她是在三大主神无力处置一个大魔头的情况下现身的,因为唯有她能除掉那个大魔头。在杜尔迦女神与大魔头战斗的时候,她骑的就是老虎。彼时,老虎前仆后仰,上下跳跃,女神手持钢叉,左刺右击,全面封杀,最终消灭了大魔头。老虎不仅是坐骑,也是杜尔迦女神的助手,正是由于双方完美配合,才取得了胜利。
在杜尔迦女神崇拜的情境中,老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杜尔迦是女性,给人天生弱势的感觉,而以老虎为坐骑就无言中显示了其具备征服老虎的实力,阴性女神也就具备了阳性战斗力的属性。杜尔迦崇拜重视的恰是阳性因素,即女神的征服和毁灭能量,老虎的象征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在梵语/印地语语境中,老虎和狮子往往具有共同属性,母狮体型类似老虎,所以狮虎合体并不违和,狮虎还是印度次大陆某些部落的图腾。为了展示外来的毗湿奴的本土性,进而获得印度次大陆本土民众的支持,曾有毗湿奴下凡为人狮的传说,后来人狮发展成为毗湿奴大神的十个主要化身之一。
公元前4世纪,印度次大陆诞生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孔雀帝国,其第三代国王阿育王曾在帝国多处竖立石柱,柱上雕刻正法诏令,这类柱子被称为阿育王石柱,其柱头上的动物是四只雄狮,分视四方,以示威严。这类狮子体现的不光是狮子雄姿,还有老虎威力,是狮虎合体的理想展现。
(作者系北京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